在 LWG 598 标准 16 个评分模块中,“环境合规性评价与改进” 属 A 类核心模块,权重占比约 8%-10%,核心逻辑是通过 “定期评价 - 法规跟踪 - 持续改进”,确保企业环境管理持续符合国家 / 地方法规、LWG 标准及客户要求。LWG 5-348 至 5-365 条明确要求,企业需开展合规性评价,跟踪法规更新,落实改进措施。若出现 “法规识别不全”“评价流于形式” 或 “改进措施未落实”,将直接影响模块评分,甚至判定为 “合规意识不足”。
从行业实操数据看,约 32% 的企业初次审核在此模块失分,核心痛点集中于三方面:一是未建立法规跟踪机制,未及时识别新增法规(如新版《制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);二是合规性评价仅覆盖部分领域,未评估 “固废处置、化学品管理” 等关键环节;三是改进措施未跟踪验证,如 “废水 COD 超标整改后未监测验证效果”。例如某制革企业因未识别到地方新增 VOCs 排放限值,被审核员判定为 “法规跟踪不到位”,该模块扣减 25% 分数。
根据 LWG 5-350 至 5-353 条要求,企业需建立 “法规识别 - 更新 - 传达” 机制,实操中建议按以下步骤实施:
-
法规与要求识别:
- 识别范围:覆盖 “国家 / 地方环境法规(如《环境保护法》《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)、LWG 标准(Protocol 6.5、598)、客户要求(如 ZDHC MRSL)、国际公约(如《巴塞尔公约》)”;
- 识别渠道:定期查阅 “国家生态环境部官网、地方环保部门公告、LWG 官网、客户通知”,订阅法规更新推送服务(如环保部门邮件推送);
- 法规分类:按 “废水、废气、固废、化学品、职业健康” 分类建立 “环境法规数据库”,记录 “法规名称、发布机关、实施日期、关键条款、适用范围”。
-
法规更新管理:
- 更新频次:每月开展 1 次法规更新排查,LWG 标准与客户要求每季度核查 1 次,确保无遗漏;
- 更新评估:法规更新后 15 天内评估 “对企业的影响”,如 “地方新增 VOCs 排放限值从 120 mg/m³ 降至 80 mg/m³,需评估现有治理设施是否满足要求”;
- 更新记录:在法规数据库中标注 “更新日期、变更内容、影响评估结果”,留存新旧法规对比文档,便于追溯。
-
法规传达与培训:
- 传达范围:将更新后的法规与要求传达至 “环保科、生产科、采购科” 等相关部门,确保负责人知晓;
- 培训实施:每季度开展法规培训,解读 “新增 / 更新条款、合规要求、实施措施”,如 “培训新版 VOCs 排放标准,讲解治理设施升级方案”;
- 培训记录:留存培训签到、课件、考核结果,证明培训有效性,纳入员工培训档案。
LWG 5-355 至 5-358 条要求企业定期开展合规性评价,实操中建议按 “评价计划 - 实施 - 报告” 闭环推进:
-
评价计划制定:
- 评价频次与范围:每年开展 2 次全面合规性评价,每季度开展 1 次专项评价(如 “废水处理合规性”“固废处置合规性”);
- 评价指标:按 “法规要求、LWG 标准、客户要求” 设置评价指标,如 “废水 COD≤150 mg/L(法规要求)、水循环利用率≥50%(LWG 要求)、禁用偶氮染料(客户要求)”;
- 计划备案:制定《环境合规性评价计划》,明确 “评价时间、范围、指标、责任人”,报管理层审批后实施。
-
评价实施过程:
- 资料审查:收集 “监测报告、排放许可证、固废转移联单、化学品 MSDS” 等资料,核查是否符合评价指标;
- 现场核查:实地检查 “治理设施运行、监测设备校准、PPE 配备”,验证资料真实性,如 “检查废水处理站工艺参数是否符合法规要求”;
- 员工访谈:随机访谈员工,了解 “法规知晓度、操作合规性”,如 “访谈鞣制操作工,验证是否了解六价铬接触限值”。
-
评价报告与分级:
- 报告内容:出具《环境合规性评价报告》,列出 “符合项、不符合项、潜在不符合项”,不符合项需说明 “违规事实、法规依据、整改建议”;
- 评价分级:按符合率将评价结果分为 “A(符合率≥95%)、B(85%≤符合率<95%)、C(符合率<85%)” 三级,A 级为合规,B 级需局部改进,C 级需全面整改;
- 报告审批:评价报告经管理层审批后分发至相关部门,作为改进措施制定的依据。
审核要求企业针对合规性评价发现的问题落实改进措施,实操中建议按 “措施制定 - 实施 - 验证” 推进:
-
改进措施制定:
- 措施针对性:针对不符合项制定 “具体、可操作、可验证” 的措施,如 “废水 COD 超标” 的改进措施为 “优化鞣制工序加料量,新增混凝沉淀单元”;
- 责任与时限:明确 “改进责任人、完成时限、资源投入”,如 “环保科负责治理设施升级,3 个月内完成,预算 80 万元”;
- 措施备案:留存《改进措施计划》,报管理层备案,作为后续跟踪的依据。
-
改进措施实施:
- 实施跟踪:每周检查改进进度,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(如 “设备采购延迟”),必要时调整计划;
- 实施记录:留存 “改进实施记录”,如 “设备采购合同、安装验收报告、培训记录”,证明措施落地;
- 中期评估:改进措施实施中期开展评估,如 “鞣制加料优化后,监测 1 个月废水 COD,验证是否下降”。
-
改进效果验证:
- 验证方法:改进完成后通过 “监测数据、现场核查、员工考核” 验证效果,如 “新增混凝沉淀单元后,监测废水 COD 是否≤150 mg/L”;
- 验证报告:出具《改进效果验证报告》,说明 “改进前状态、措施、验证结果、是否达标”;
- 持续监控:达标后将改进措施纳入日常管理,如 “定期检查混凝沉淀单元药剂添加量”,避免问题复发。
- 法规跟踪不及时:未识别新增法规,导致合规性评价遗漏关键要求;
- 评价流于形式:未实地核查,仅依赖书面资料,无法发现实际违规;
- 改进措施不具体:措施表述为 “加强管理”,未明确责任人与时限,无法落实;
- 验证效果缺失:改进后未监测或核查,无法证明措施有效。
- 建立法规跟踪责任矩阵:明确 “法规识别、更新、传达” 的责任人,纳入绩效考核;
- 引入第三方合规评价:每年度委托 LWG 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合规性评价,确保评价客观;
- 制定改进措施模板:模板包含 “问题描述、法规依据、措施、责任人、时限、资源、验证方法”,避免措施模糊;
- 建立改进效果跟踪台账:记录 “改进措施、实施进度、验证结果”,定期向管理层汇报,确保闭环。
- 法规跟踪材料:“环境法规数据库、更新记录、传达与培训记录”;
- 合规性评价材料:“评价计划、评价报告、资料审查记录、现场核查记录”;
- 改进措施材料:“改进措施计划、实施记录、验证报告、持续监控记录”;
- 管理制度文件:《环境法规跟踪管理规定》《合规性评价程序》《改进措施管理办法》等。
- 法规数据库展示:向审核员展示法规数据库,说明 “更新频次、分类方式、影响评估流程”;
- 评价过程解释:提供评价计划、现场核查记录,说明 “评价覆盖范围与客观性”;
- 改进效果验证:展示改进前后的监测数据、现场照片,证明措施有效;
- 持续改进说明:解释 “如何将改进措施纳入日常管理”,如 “将混凝沉淀单元维护纳入设备维护计划”,证明合规的持续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