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LWG-1097 SCAP 2.0 体系中,“Health, Safety & Emergency Preparedness(健康安全与应急准备)” 模块是评估分包商人员安全与风险管控能力的关键指标,核心定位是 “预防职业健康危害与安全事故,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,保障员工生命安全”。该模块满分 150 分,最低合格分 97.5 分(对应文档🔶2-664 至🔶2-732),审核目标聚焦三方面:一是确保职业健康防护措施(如 PPE、通风)到位;二是防控高风险危害(如硫化氢中毒、机械伤害);三是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,最终推动分包商实现 “零事故、零伤害” 的健康安全目标。
从标准条款来看,本模块特别强调 “高风险场景专项管控”,针对皮革加工中的硫化氢产生、机械加工等风险点,设置严格审核要求,体现 LWG 对人员安全的重视。
标准对职业健康防护有明确要求(🔶2-667 至🔶2-679),重点关注 PPE 管理与有害因素监测:
- PPE 管理:需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(PPE),包括防毒面具(涂饰环节)、防化服(鞣制环节)、护目镜(化学品操作)、防砸鞋(机械操作)、手套(通用);PPE 需符合国家标准(如防毒面具符合 GB 2890-2009),需提供 “PPE 采购合同、检测报告”;建立 “PPE 发放台账”,记录 “员工姓名、PPE 类型、发放日期、更换周期”,PPE 需定期更换(如防毒面具滤毒盒每 3 个月更换),旧 PPE 需按危废处置。
- 有害因素监测:需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 ——VOC(涂饰车间每季度 1 次)、硫化氢(鞣制车间每月 1 次)、粉尘(分割车间每季度 1 次),监测机构需具备 CMA 资质,监测结果需符合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》(GBZ 2.1-2019);若监测超标,需采取 “加强通风、优化工艺、调整作业时间” 等措施,整改后复检,留存 “监测报告 + 整改记录”。
- 职业健康检查:需组织接触有害因素的员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,新员工上岗前检查、在岗员工每年 1 次、离岗员工离岗时检查,检查项目需覆盖对应危害(如接触铬的员工检查铬中毒指标),留存检查报告,建立 “员工职业健康档案”。
皮革加工中硫化氢(H₂S)中毒与机械伤害风险高,标准设置专项管控(🔶2-686 至🔶2-725):
- 硫化氢防控:需开展硫化氢风险评估,评估范围包括 “鞣制环节、废水处理设施、密闭空间(如沉淀池)”,评估报告需包含 “风险等级、防控措施”;需配备硫化氢检测设备(固定 + 便携式),固定检测设备安装在鞣制车间、废水处理间,便携式设备供进入密闭空间人员使用,检测设备需每季度校准,留存校准报告;制定 “硫化氢中毒应急预案”,配备正压式呼吸器、急救箱等应急物资,每年组织 2 次应急演练,留存演练记录。
- 机械伤害防控:生产设备(如分割机、干燥机)需配备防护装置,包括 “红外防护栏(分割机)、防护网(干燥机)、急停按钮”,防护装置需牢固、有效,不得擅自拆除;设备需张贴 “安全操作标识”,明确操作步骤与禁忌;操作人员需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,培训内容包括 “设备操作、防护装置使用、应急处理”,留存培训记录与考核成绩。
应急预案是模块核心审核环节(🔶2-699 至🔶2-707),具体要求如下:
- 预案编制:需制定书面应急预案,覆盖 “火灾、化学品泄漏、硫化氢中毒、机械伤害、废水泄漏” 等场景,预案需包含 “应急组织架构、应急联系人、应急措施、疏散路线、外部救援联系方式(消防、医疗)”;预案需每 6 个月更新 1 次,更新依据包括 “法规变化、事故经验、工艺调整”,留存更新记录。
- 应急演练:每年至少组织 1 次综合应急演练,每季度组织 1 次专项演练(如硫化氢中毒演练),演练需包含 “报警、应急处置、疏散、救援” 全流程,参与人员覆盖 “生产、环保、管理” 所有部门;演练后需开展评估,编制 “演练评估报告”,指出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,留存演练照片、视频、评估报告。
- 应急物资:需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,包括灭火器(每 50m²1 具)、消防栓、急救箱(含止血带、消毒用品)、吸附棉(化学品泄漏)、正压式呼吸器(硫化氢中毒)、应急照明(断电时使用);应急物资需存放于显眼、易获取的位置,定期检查(每月 1 次),补充缺失或过期物资,留存检查记录。
标准对安全事故报告有明确要求(🔶2-711 至🔶2-712):
- 事故报告:发生安全事故(如员工受伤、硫化氢泄漏),需在 7 日内报告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与 LWG,报告内容包括 “事故时间、地点、原因、伤亡情况、处理措施”;若发生 fatalities,需立即报告,不得隐瞒。
- 事故调查:事故发生后,需成立调查小组,开展事故调查,查明 “直接原因(如设备故障)、间接原因(如培训不足)”,编制 “事故调查报告”,提出 “整改措施、责任人处理意见”;整改措施需在 30 日内落实,落实情况需经第三方验证(如设备维修后验收),留存调查报告与整改验证记录。
不符合场景:防毒面具滤毒盒已使用 6 个月,未更换,无法保证防护效果。
应对策略:立即更换所有超期 PPE,留存更换记录;修订《PPE 管理规程》,明确 “PPE 更换周期(如滤毒盒 3 个月)”,在台账中设置 “更换提醒”,定期(每月)核查 PPE 使用状态,避免超期使用。
不符合场景:硫化氢便携式检测设备已 6 个月未校准,检测数据不可靠。
应对策略:立即委托第三方机构校准设备,获取校准报告;建立 “检测设备校准台账”,记录 “设备编号、校准日期、下次校准日期”,每季度初提醒校准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合格状态。
不符合场景:已组织应急演练,但未编制演练评估报告,无法证明演练效果。
应对策略:补充编制演练评估报告,内容包括 “演练亮点、不足、改进措施”;修订《应急演练规程》,明确 “演练后 7 日内完成评估报告”,评估报告需经应急小组签字确认,作为预案更新的依据。
- 建立健康安全管理体系:参照 ISO 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,制定《健康安全管理手册》,明确各部门职责,将健康安全要求融入日常运营,实现 “全员参与、全程管控”。
- 加强培训与宣贯:定期(每季度)开展健康安全培训,内容包括 “PPE 使用、风险识别、应急处理”,采用 “案例教学、现场实操” 等方式,提升培训效果;在车间张贴健康安全标语、操作规范,营造安全文化氛围。
- 定期自查与改进:每月开展健康安全自查,重点检查 “PPE 使用、设备防护、应急物资”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;每年度开展健康安全审计,对照标准与法规,查找管理漏洞,持续改进健康安全绩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