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LWG-1097 SCAP 2.0 标准体系中,“Subcontracted Operations(分包商运营)” 模块是连接委托制造商与分包商的关键纽带,核心定位是 “验证分包商运营的合规性与数据真实性”,确保分包环节符合 LWG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要求。该模块满分 100 分,最低合格分 65 分,审核目标涵盖三方面:一是确认分包商资质的有效性与业务范围的匹配性;二是核查分包商与委托方、下游客户间的直运单据完整性,避免数据断层;三是规范分包商的迷你审核流程,确保未获 LWG 认证的分包商也能满足基础合规要求,最终实现供应链运营数据的可追溯与可传递。
从行业实践来看,该模块的设置解决了皮革供应链中 “分包环节监管缺失” 的痛点。此前,部分委托制造商因未有效核查分包商资质,导致供应链中出现环保违规、数据造假等问题,而本模块通过明确审核标准与评分规则,强制要求委托方与分包商建立协同合规机制,从源头降低供应链风险。
资质审核是分包商运营模块的 “入场前提”,审核员会从 “主体资质、环保资质、业务匹配性” 三方面开展核查:
- 主体资质:分包商需提供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、经营许可证,营业执照经营范围需明确包含 “皮革加工”“皮革制品生产” 等相关类目,且注册地址与实际生产地址一致。若分包商为集团下属分公司,需额外提供集团出具的 “授权运营证明”,确认其具备独立开展分包业务的权限。
- 环保资质:若分包商涉及鞣制、涂饰等产生污染物的环节,需提供有效期内的排污许可证,许可范围需与实际生产工艺匹配(如鞣制分包商需包含 “含铬废水排放” 许可);同时,需提交近 12 个月的环保检测报告,涵盖废水(COD、总铬、六价铬等指标)、废气(VOC、颗粒物等指标)检测,检测频率需满足 “每月 1 次”,且检测机构需具备 CMA 资质。
- 业务匹配性:审核员会核查分包商的生产能力与委托方的需求是否匹配,例如:委托方需分包商加工 10 万平方米 / 年的成品革,分包商需提供设备清单(如涂饰机、干燥机数量)、车间平面图(标注生产区域面积)、近 6 个月的生产报表,证明其具备相应加工能力,避免因 “产能不足” 导致订单无法按时交付或违规超产。
实操中,分包商需提前整理资质文件,按 “主体资质 - 环保资质 - 生产能力证明” 分类归档,并在文件复印件上加盖公章,标注 “与原件一致”。若某项资质即将到期(如排污许可证剩余有效期不足 3 个月),需提前办理续期手续,并将续期证明纳入审核材料,避免因资质失效影响审核结果。
直运单据是验证分包商与上下游业务真实性的核心凭证,模块要求分包商留存 “供应商 - 分包商 - 客户” 全链条的直运单据,具体包括:
- 采购环节:从委托方接收皮革原料时,需获取 “原料送货单”,标注原料名称(如湿蓝皮、半硝革)、数量(单位统一为平方米或公斤)、批次号、委托方名称及联系方式,单据需有委托方负责人签字或盖章;同时,需留存原料的 “来源证明”,如委托方提供的 LWG 认证供应商信息、原料溯源编码(若为巴西来源原料,需包含 “无毁林证明” 编号)。
- 销售环节:向客户交付成品时,需出具 “成品送货单”,标注成品名称(如成品革、分割皮)、数量、批次号、客户名称及联系方式,且批次号需与采购环节的原料批次号关联,实现 “原料 - 成品” 的批次追溯;若客户为 LWG 会员,需在送货单上注明 “LWG Certified Material” 标识,并关联分包商的 LWG 认证编号。
- 单据留存:所有直运单据需按 “时间 + 批次” 分类存储,纸质单据需保存 18 个月以上,电子版单据需备份至专用服务器,确保审核时可快速调取。审核员会随机抽取 3-5 个批次的单据,核查 “采购数量 + 期初库存 - 损耗量” 是否与 “销售数量 + 期末库存” 一致,若存在数据差异且无合理解释(如损耗量超行业平均水平 5%),将按 “每个批次扣 8 分” 处罚。
需特别注意,模块对 “代理分包商” 的直运单据有额外要求 —— 代理分包商(材料不进入自有仓库,直接从委托方转运至客户)需提供 “委托方 - 客户” 直运证明,如装货单、货运单据(需标注运输车辆车牌号、运输时间),且需由委托方与客户双方签字确认,证明货物未经过分包商仓库,避免因 “货物中转” 导致溯源链条断裂。
对于未获得 LWG 认证的分包商,模块要求其完成 “迷你审核”,迷你审核聚焦 “能源消耗、水资源利用、VOC 排放” 三大核心指标,由具备 LWG 审核资质的机构实施,审核结果仅对本次委托制造商审核有效,具体要求如下:
- 审核范围:迷你审核需覆盖分包商的主要加工环节,如鞣制环节需审核能源消耗(MJ/m²)、水耗(m³/m²),涂饰环节需额外审核 VOC 排放(g/m²);审核数据需基于近 6 个月的运营数据,若分包商运营时间不足 6 个月,需按现有数据折算(如运营 3 个月则按 “实际数据 ×2” 折算)。
- 审核流程:分包商需在委托制造商审核前 1 个月完成迷你审核,提交审核报告(含数据统计表、现场照片、审核员签字);审核报告需明确 “能源消耗基准值(如 37.4 MJ/m²)、实际值、得分”,若实际值低于基准值,得分按 “(基准值 - 实际值)× 对应系数” 计算(具体系数参照 LWG 能源消耗评分标准)。
- 结果应用:迷你审核合格(得分≥65 分)的分包商,其数据可纳入委托方的 LWG 认证评分;若迷你审核不合格,分包商需在 3 个月内完成整改(如更换节能设备降低能耗),重新申请迷你审核,否则委托方不得将其纳入供应链。
实操中,分包商需提前与 LWG 认可的审核机构沟通,明确迷你审核的时间、范围与所需材料,避免因 “准备不足” 导致审核延误。同时,需安排专人配合审核员开展现场核查,如带领审核员查看能源计量设备(确保设备正常运行、数据可读取)、废水处理设施(展示处理流程与检测记录),提供真实、完整的运营数据,确保迷你审核结果的准确性。
转移价值是分包商运营模块的核心输出,指分包商在能源消耗、水资源利用、VOC 排放方面的审核结果,可用于委托制造商的 LWG 认证评分,具体核算规则如下:
- 核算指标:转移价值涵盖三项核心指标 —— 能源消耗转移价值(基于迷你审核中的能源得分计算)、水资源利用转移价值(基于水耗得分计算)、VOC 排放转移价值(基于 VOC 得分计算),每项指标的转移价值 =(分包商该项得分 / 100)× 委托方该项指标的权重(权重由 LWG 根据行业基准设定)。
- 数据传递:分包商需在迷你审核完成后 15 个工作日内,将转移价值数据提交给委托方,委托方需在自身 LWG 认证审核时,向审核员提供分包商的转移价值报告,证明供应链数据的连贯性;若分包商更换,委托方需重新获取新分包商的转移价值数据,确保评分不受影响。
- 有效期:转移价值的有效期与分包商的迷你审核结果有效期一致(6 个月),到期后需重新开展迷你审核,更新转移价值数据,避免因数据过期导致委托方评分降低。
例如:某分包商能源消耗得分为 80 分,委托方能源消耗指标权重为 20%,则该分包商的能源消耗转移价值 =(80/100)×20%=16%,可计入委托方的能源消耗模块评分,助力委托方提升整体得分。
分包商运营模块满分 100 分,评分按 “资质审核(30 分)+ 直运单据管理(40 分)+ 迷你审核 / 转移价值(30 分)” 分配:
- 资质审核(30 分):主体资质完整(10 分)、环保资质有效(10 分)、业务匹配性达标(10 分),某项缺失或不达标则扣对应分值,如环保检测报告缺失扣 10 分。
- 直运单据管理(40 分):采购单据完整(15 分)、销售单据完整(15 分)、数据匹配性达标(10 分),单据缺失每项扣 5 分,数据不匹配每项扣 3 分。
- 迷你审核 / 转移价值(30 分):迷你审核合格(20 分)、转移价值数据完整(10 分),迷你审核不合格则该项零分,转移价值数据缺失扣 10 分。
模块最低合格分为 65 分,若总分低于 65 分,需在 3 个月内完成整改,重新申请审核;若存在 “资质造假”“单据伪造” 等零容忍行为,直接判定为 “审核失败”,2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LWG 认证。
-
问题 1:环保检测报告指标不全
部分分包商提交的检测报告未包含 “六价铬”“VOC” 等关键指标,导致资质审核扣分。应对策略:提前与检测机构沟通,明确检测项目需覆盖 LWG 要求的所有指标(可参考模块附件中的 “环保检测指标清单”),检测完成后核对报告,确保无指标遗漏;若报告已出具,需联系检测机构补充检测,获取完整报告。
-
问题 2:直运单据批次号不关联
采购单据的原料批次号与销售单据的成品批次号无关联,无法实现追溯,导致直运单据管理扣分。应对策略:建立 “批次追溯台账”,记录每个原料批次号对应的成品批次号、加工时间、损耗量,确保单据批次号一一对应;同时,在成品送货单上标注 “原料批次号”,便于审核员核查。
-
问题 3:迷你审核数据与实际运营不符
迷你审核中的能耗数据高于实际运营数据,可能因 “计量设备故障”“数据统计错误” 导致。应对策略:定期(每月 1 次)校准能源计量设备,留存校准记录;统计能耗数据时,按 “设备能耗 + 车间照明能耗 + 办公能耗” 分类计算,避免遗漏或重复统计;迷你审核前,自行核查数据准确性,发现差异及时调整。
分包商运营模块需与 “能源消耗”“水资源利用”“VOC 排放” 等模块协同,例如:迷你审核中的能源消耗数据需与 “能源消耗” 模块的核算范围一致(均包含加工环节与自有设施能耗),避免因 “数据口径不同” 导致审核矛盾;直运单据中的原料数量需与 “生产数据” 模块的期初 / 期末库存、进料量、出料量匹配,满足 “期初库存 + 进料量 = 期末库存 + 出料量 + 损耗量” 的量平衡要求。
分包商需建立 “模块协同机制”,指定专人负责跨模块数据核对,每月开展 1 次 “数据一致性检查”,确保各模块数据连贯、无冲突。
- 定期自查:每季度开展 1 次内部自查,参照模块要求核查资质有效性、单据完整性、数据准确性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,避免小问题积累成大隐患。
- 人员培训:对采购、销售、生产等部门员工开展模块要求培训,确保采购人员知晓直运单据的留存要求、生产人员了解能耗数据的统计规范,提升全员合规意识。
- 动态更新:若分包商的业务范围、生产能力发生变化(如新增涂饰环节、扩大产能),需及时更新资质文件、调整数据统计范围,并告知委托方与 LWG 审核机构,确保审核信息与实际运营一致。
通过以上措施,分包商可有效满足 LWG-1097 SCAP 2.0 分包商运营模块的要求,提升审核通过率,同时为委托方的 LWG 认证提供有力支撑,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合规与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