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询
电话 400-690-0031
loubo
S
服务项目 ervice Items
更多 更多
C
联系方式 ontact us
电话 0755-89335156
邮箱 sales606@cts1983.com
位置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安大道1号华耀城12栋605
二维码
扫一扫
获得更多信息

LWG认证咨询-QB/T 2262-1996 皮革工业术语全面解读:构建行业标准化沟通与管控基石

作者: LWG认证咨询团队
发布时间: 2018-07-12
阅读人数: 3

            在皮革工业中,术语混乱可能导致严重问题 —— 原料皮 “盐湿皮” 与 “盐干皮” 混淆可能引发储存变质,成革 “植鞣革” 与 “铬鞣革” 误用可能影响产品性能。QB/T 2262-1996《皮革工业术语》作为行业基础性标准,以 “统一术语定义、规范分类逻辑” 为核心,覆盖皮革生产全链条关键环节,为企业提供从 “原料采购” 到 “成品检验” 的标准化语言体系,解决行业中 “沟通壁垒”“分类模糊”“质量判定无据” 等痛点,是皮革企业合规运营、技术交流的必备工具。

一、标准定位:皮革行业的 “通用语言手册”

QB/T 2262-1996 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 “行业统一术语体系”,其定位可从三方面理解:

1. 适用范围:聚焦核心环节,排除独立体系

标准适用于皮革工业主体领域,再生革参照采用,但明确排除皮革化工、皮革机械等已形成独立标准的体系 —— 这一界定既确保标准聚焦性,又避免与其他专业标准重叠。例如,企业在讨论 “铬鞣工艺” 时,可依据本标准界定术语,而涉及鞣剂化学成分时,则需参考皮革化工相关标准。

2. 应用场景:贯穿行业全流程

从 “标准制定”(如企业制定内控标准时引用术语)、“质量评比”(如行业展会评选时按术语分类参评产品),到 “企业管理”(如生产记录中统一工艺术语)、“技术交流”(如跨国合作时用标准术语沟通),标准术语渗透行业各场景。某皮革出口企业曾因与国外客户对 “纳巴革” 定义理解差异,导致订单错发,后续采用本标准术语后,沟通误差率下降 90%。

3. 术语逻辑:按 “生产流转顺序” 构建体系

标准从原料(原料皮)→中间品(在制品)→成品(成革),再延伸至生产工艺、检验方法、缺陷判定、部位分类,完全贴合皮革生产流转逻辑,便于企业按实际流程学习与应用。

二、核心术语解读:从 “原料” 到 “成品” 的标准化界定

1. 原料皮:按 “属性 + 用途” 双重分类,指导采购与储存

原料皮作为生产起点,其分类直接影响后续工艺选择。标准从 “动物名称”“防腐方式” 双维度分类,既便于企业精准采购,又为储存管理提供依据:

  • 动物名称分类:细化至 “犊牛皮”“胎牛皮” 等细分类型,明确不同原料皮的特征与用途 —— 例如 “犊牛皮” 因粒面细、纤维密,适合制作高端鞋面革,企业可据此匹配客户需求;“水牛皮” 因纤维疏松、弹性差,更适合制作耐磨的工业用革,避免原料错配导致的成本浪费。
  • 防腐方式分类:区分 “盐湿皮”“盐干皮”“淡干皮” 等,明确储存要求 ——“盐湿皮” 需低温储存且保质期长,适合大规模采购储备;“淡干皮” 常温储存即可但易受潮,适合短期周转。某制革厂曾因将 “盐鲜皮”(短期保藏)按 “盐湿皮” 长期储存,导致 200 张原料皮腐烂,损失超 10 万元,这正是忽视防腐方式术语差异的后果。

2. 成革:多维度分类,覆盖 “生产 - 应用” 全需求

成革作为最终产品,标准从 “鞣制方法”“表面状态”“用途” 等维度分类,既反映生产工艺特性,又对接市场应用场景:

  • 鞣制方法分类:区分 “植鞣革”“铬鞣革” 等,直接关联产品性能 —— 植鞣革因耐汗渍、透气性好,适合制作箱包、皮带;铬鞣革因弹性佳、耐曲折,适合制作鞋面、服装革,企业可按术语快速匹配产品定位。
  • 用途分类:细化至 “篮球革”“密封革” 等专用类型,明确技术要求 —— 例如 “篮球革” 需 “厚均、坚韧耐磨”,企业在生产时可依据标准术语制定内控指标(如抗张强度≥25MPa),避免产品不符合应用场景需求。

三、生产工艺:按 “工段划分”,规范操作流程

标准将生产工艺按 “准备 - 鞣制与染色 - 整理” 三大工段划分,每个工段术语既界定操作定义,又隐含质量控制点:

1. 准备工段:原料预处理的 “基础规范”

准备工段术语聚焦 “原料皮预处理”,例如 “浸灰” 定义为 “去肉后皮浸石灰悬浮液”,看似简单,实则隐含 “浸灰时间”“石灰浓度” 等后续工艺参数的关联 —— 企业在记录 “浸灰” 工序时,需同步标注这些参数,而术语则为记录提供统一表述。再如 “剖层” 术语明确 “鞣制前称剖层皮,鞣制后称剖层革”,避免因工序阶段混淆导致的记录错误。

2. 鞣制与染色工段:皮变革的 “核心界定”

“鞣制” 作为皮变革的关键工序,标准明确其定义为 “皮蛋白质与鞣剂结合,从皮变革”,同时细化 “铬鞣”“植鞣” 等具体方法 —— 例如 “一浴法铬鞣” 与 “二浴法铬鞣” 的术语区分,直接对应不同的工艺参数(如鞣液 pH 值、反应时间),企业可按术语选择适配的鞣制方案,确保产品质量稳定。

3. 整理工段:成品外观与性能的 “优化指南”

整理工段术语覆盖 “干燥”“涂饰”“压花” 等操作,例如 “摔纹革” 定义为 “转鼓内干摔出皱纹”,既明确操作方式,又暗示产品特征(自然皱纹、柔软手感),企业可依据术语判断该工艺是否匹配客户对 “柔软度”“外观纹理” 的需求。

四、检验与缺陷:为质量管控提供 “标准化标尺”

1. 理化与感官检验:量化 + 定性结合,确保判定统一

标准既规定 “抗张强度”“收缩温度” 等可量化的物理指标,又界定 “丰满”“柔软” 等感官特性 —— 例如 “柔软度” 定义为 “小力量即可使革变形”,虽为定性描述,但结合行业实践可转化为实操标准(如用特定力度弯曲革面,观察变形程度)。某皮革企业采用标准术语制定感官检验规范后,不同检验员的判定一致性从 60% 提升至 95%。

2. 皮革缺陷:区分 “原料伤残” 与 “工艺伤”,明确责任归属

标准将缺陷分为 “原料皮缺陷”(如 “剥皮伤”“虫伤”)与 “成革缺陷”(如 “松面”“脱浆”),既便于企业追溯问题根源 —— 例如 “盐斑” 属于原料皮储存不当导致,需追责采购或仓储部门;“脱浆” 属于涂饰工艺问题,需优化整理工段参数,又为客户投诉处理提供依据(如客户反馈 “裂面”,可按标准术语判断是否为生产工艺缺陷)。

五、标准落地建议:从 “术语认知” 到 “流程融入”

对皮革企业而言,落实 QB/T 2262-1996 需分三步推进:

  1. 术语培训:将标准术语纳入新员工培训与老员工复训,重点讲解 “易混淆术语”(如 “盐湿皮” 与 “盐鲜皮”、“正绒面革” 与 “反绒面革”),可结合实物样品加深理解。
  2. 流程嵌入:在生产记录、采购合同、检验报告中强制使用标准术语,例如采购单标注 “南阳路黄牛盐干皮”(而非模糊表述 “黄牛皮”),检验报告中用 “耐折牢度≥2000 次”(而非 “耐折性好”)。
  3. 定期核查:每季度开展术语应用核查,检查生产记录、产品标签是否符合标准表述,及时纠正偏差(如将 “修面革” 误写为 “修饰革”),确保术语应用的一致性。

总结:标准是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“基础基石”

QB/T 2262-1996 虽发布于 1996 年,但至今仍是皮革行业的核心术语标准 —— 其本质是通过 “统一语言” 减少行业沟通成本,通过 “明确分类” 指导生产实践,通过 “标准判定” 保障产品质量。在当前皮革行业 “智能化”“国际化” 发展趋势下,标准的作用更显重要:智能化生产中,统一术语是 MES 系统数据录入的基础;国际化合作中,标准术语是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。

对皮革企业而言,学好、用好这一标准,不仅能提升内部管理效率,更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—— 毕竟,在标准化的 “通用语言” 体系下,企业才能更精准地对接需求、控制质量、拓展市场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 

上一章: {{articleInfo.previewNewsItem.title}} 已经是第一章
下一章: {{articleInfo.nextNewsItem.title}} 已经是最后一章
文章来源:
微信图片 {{item.name}}
热线电话 热线电话
电话号码1 18576401396 电话号码2 18038044554
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
转发网站 转发网站
在线留言 在线留言
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
图片 请您留言
图片
预约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