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皮革制造商审核场景中对材料可追溯性的评估需求,以下将从可追溯性类型细化定义、评分逻辑设计、审核操作要点三个维度展开,形成可落地的评估框架,帮助精准衡量材料追溯至屠宰场 / 屠宰场组 / 收集点的比例。
首先需明确各类型的 “追溯精度”“验证依据” 及 “适用供应链场景”,避免审核中混淆判定标准,具体差异如下表所示:
审核核心是计算 “具备某类可追溯性的材料量占总材料量的比例”,并结合追溯精度设定评分权重,最终形成综合得分。
- 材料总量:审核周期内(如 1 个月)皮革厂接收的全部生皮 / 皮肤总量(以重量或数量计)。
- 追溯单元:按 “批次” 划分(同一屠宰场 / 集团 / 收集点在同一时间交付的材料为一个批次),每个批次需单独验证可追溯性类型。
对每个可追溯性类型,计算其覆盖的材料量占比,公式为:
某类型追溯比例 = (该类型覆盖的材料总量 ÷ 审核期内材料总总量)× 100%
示例:某皮革厂 1 月接收材料 100 吨,其中:
- 物理可追溯材料 30 吨 → 物理追溯比例 30%
- 记录可追溯材料 25 吨 → 记录追溯比例 25%
- 集团可追溯材料 20 吨 → 集团追溯比例 20%
- 区域可追溯材料 15 吨(非正规供应链)→ 区域追溯比例 15%
- 无追溯材料 10 吨 → 无追溯比例 10%
基于 “追溯精度越高,供应链透明度越高” 的原则,为各类型设定不同权重,无追溯材料记 0 分。具体评分公式为:
综合得分 = (物理追溯比例 ×40) + (记录追溯比例 ×30) + (集团追溯比例 ×20) + (区域追溯比例 ×10)
(注:权重可根据品牌 / 行业的追溯要求调整,如对 “单个屠宰场追溯” 要求更高,可提高物理 / 记录追溯的权重)
沿用上述示例计算得分:
综合得分 = 30%×40 + 25%×30 + 20%×20 + 15%×10 = 12 + 7.5 + 4 + 1.5 = 25 分
根据综合得分,将材料追溯水平划分为 5 个等级,用于审核结论判定:
-
验证 “追溯真实性”,避免虚假记录
- 物理可追溯性:需现场核对生皮标记与屠宰场备案编码是否一致(如查询屠宰场官方标记数据库);
- 记录可追溯性:需验证 “出库单 - 运输单 - 入库单” 的批次编码一致性,避免断链;
- 区域可追溯性:需实地核查收集点的地理范围,确认材料未超出该区域。
-
区分 “正规 / 非正规供应链”,避免类型误用
- 仅非正规供应链的材料可采用 “区域可追溯性” 评分;正规供应链(有明确屠宰场)的材料若无法追溯至单场 / 集团,需归为 “无追溯”,不可套用区域追溯。
-
动态跟踪比例变化
建议按季度 / 半年度重复评估,对比追溯比例的提升 / 下降趋势,判断皮革厂是否持续优化追溯体系(如从 “集团追溯” 逐步升级为 “记录追溯”)。
通过以上框架,可系统化完成 “材料追溯比例评估”,既明确各类型追溯的覆盖情况,也能通过评分量化皮革厂的供应链透明度,为审核结论提供数据支撑。